第二集 铜绿山古代先进的井下技术
三千多年前的大冶铜绿山古代工匠,是如何解决古代采矿的井下通风、排水、照明这些难题的呢?专家依据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掘出的井下风墙遗存推测:古人能够通过井口高低气压差,进行自然通风。随着矿井越来越深,巷道越来越多,完全靠自然通风还不够。古代矿工又发明了“燃烧对流法”。他们封堵废巷口,在一侧井底生火,使井巷内污浊空气受热膨胀,比重减轻,形成热气流,沿竖井向上流动排出井外,而新鲜冷空气则从另一边的井巷进入,形成流动气场。为了尽量减少矿井内氧气的消耗,工匠们经过长期摸索,选择燃点低、浓烟少的竹子做燃料,削片浸油后,三、五根扎成一把作为照明,点亮井巷。
铜绿山地下水位高,古矿井大多低于潜水位20米,工匠们将一根较粗的原木对剖,掏空后制成水槽铺在两平巷之间;在废弃的平巷底部挖出窄小的水沟,并在水沟的两边和底部铺上木板,使地下水顺利地沿水槽、水沟汇集到水仓。再使用机械木绞车,用木桶把积水提吊出井外,完成整个井下排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