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史志文化 > 地方志研究

地方志研究

【方志黄石】《文物里的黄石》第二十八集:赣右尉铜印

发布时间:2025-01-03  来源:本站   


第二十八集:赣右尉铜印


现藏于阳新县博物馆的赣右尉铜印为青铜质,印纽呈拱桥型,印高2.5厘米,印面长宽2.4厘米,印面文字为篆书。1981年出土于阳新排市下池。

“印”,又名“印章”,古称“玺”,古代典籍中关于印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地官·掌节》:"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这个“玺节”就是后世所称的印章。玺印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换货物时的凭证,秦统一六国后,印章成了权力的象征,官印有了严格的等级区分,按官职大小、俸禄多少来决定印章的大小、质地等,而汉代则是印章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俸禄二百石以上才能佩戴铜印。这枚铜印中的“右尉”是汉代才有的县级案察盗贼一类的副长官。赣县是汉高祖六年新设的地方行政机构,属豫章郡(今南昌)。据史料记载,汉代之“赣”与阳新县没有隶属关系。而这枚远在赣地的汉代官印之所以出现在阳新,有人推测,很有可能与汉初的赣地领属复杂多变有关。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将西楚时期设置的九江国改为淮南国,辖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高祖十一年,汉朝开同姓诸侯王先例,封刘邦少子刘长为淮南王。后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时期对刘长后代封地的划分,封地官员的变动,这枚铜印随着主人北徙到紧临九江的阳新。赣印北徙的另一种推测是与 “吴楚七国之乱”相关,这是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削藩时发生的一次刘姓诸侯王叛乱,乱世纷争间,各地官员如同惊弓之鸟,四处奔逃,铜印在匆忙间落于阳新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