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史志文化 > 地方志研究

地方志研究

【方志黄石·胜迹】吴王坛考略

发布时间:2025-02-27  来源:楚尾拾遗、故乡读书会   

吴王坛考略

刘远芳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街道下辖的行政村中,有一个名叫王坛。王坛村境内有王坛自然村,村中有一座吴王坛道观,“王坛”地名即因之而来。

吴王坛有何来历?

现存历代《大冶县志》的“古迹”或“丛祠”类,都没有关于吴王坛的记载,可知古时在县内名气并不很大。主持道人明崇泰提供了一册新编《吴王坛志》,该书称是宋末元初由向秀春建造。据载,向秀春在朝为官,爵至六品,因不满朝政,告老还乡,常闲游于周边庙宇,与黄荆山南麓圣水泉道观的云程法师李妙华的道徒刘仁礼友善(可参看拙作《李氏七庄与圣水泉古刹》)。刘出师后有意另立道观,向氏家资丰裕,而膝下无子,于是捐资建私庙两座,一为吴王坛,一为安田寺,一以安祖宗,一以妥神灵。吴王坛于1210年建成,刘仁礼为首住道人。

庙志中提到了安田寺!这个地名,旧志中倒是有,而且与一个重要的矿冶管理机构有关。

吴王坛志

明嘉靖《大冶县志·古迹》载:“铁冶所,在县治东二十里,地名安田炉。本朝己巳年建,洪武十八年住罢,二十六年复建,二十八年住罢,三十二年仍设衙门煎销,三十五年复罢。”(按:此处有误。洪武己巳年为洪武二十二年,且洪武年号至三十一年止。)又载:“安田寺,在县治东二十里。”清康熙《大冶县志·古迹》载:“铁冶所,在县东二十里,一名安田炉。明洪武初设,旋罢。有大使赵景先创七宝庙,以佑炉冶,今俱废。”

迭经宋末元初和元末明初战乱,元代至明代嘉靖年间,大冶县铜绿山、白雉山、青山场、铁山各处铜、铁的开采和冶炼俱废;县治西十里的银场曾开炉煎银,遇兵变,炉户散亡,矿口湮没,不复出银。上段引文则证明:枫树堡有安田寺,安田寺所在地或附近,洪武初大冶县曾设铁冶所管理炉冶,不久废罢。以此可知,“三千年炉火不熄”的说法是有些夸张的。

清同治《大冶县志》载明了安田寺的位置:“安田庙,在枫树堡,有老、新二庙。”而吴王坛大约是一个很小的私庙,遍查旧志,均未见载录。

那么,吴王坛供奉的是何神祇?

一种可能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甘宁。一种可能是孙权。鄂东南长期在吴治下,吴国君臣如孙权、鲁肃、吕蒙、甘宁等被民间当作神祇供奉。甘宁死后被追封为吴王,鄂东南多地建有吴王庙。(事详拙作《甘宁在阳新:由人而神的传奇》。)孙权称帝前,曾于黄武元年(222年)受魏文帝之封为吴王。阳新太子镇的大王殿又称吴帝宫,供奉的就是孙权。

不过,吴王坛前为向氏宗祠废基,始建者为向氏,且当代主事重修者亦是向氏族人向前和等,那么所奉神祇与向氏是否有某种特殊关系呢?笔者查阅大冶《向氏宗谱》后,发现还有第三种可能:吴王坛当初供奉的可能是向氏先祖向经。

追本溯源,要从宋代名相向敏中说起。

向敏中(949—1020),开封人,宋代著名政治家和诗人。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姿表瑰硕,端厚恺悌,善处繁剧,慎于采拔。”文兼武略,出将入相,为有宋一代名臣,《宋史》有传。南宋建炎初,金兵大举攻宋,原居河南淮宁的向敏中五世孙向鸿举家南迁,定居于阳新,成为阳新向氏始迁祖。元末,向鸿八世孙向世祥携子向福九迁居大冶章山里枫树堡(在今金山街道宝山村一带)甘棠湾,是为大冶始迁祖。

此处补叙一下关于向氏大冶始迁祖向世祥的生卒年代,读者可与拙作《大冶向氏列传》相互参看。

向氏宗谱说向世祥生于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卒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又说他于元癸未年(1283年)中进士。又有记载说向世祥“生于元至正三年癸未进士”,这涉及断句问题。如果他生于至正三年(1343年),则其时其父已经去世40余年,其兄已经去世10余年,这是不可能的。向世祥的生卒年并无准确依据,而是后人根据世系推算出来的。因此就出了问题。

如果向世祥的生年无误,且于1283年中进士,其时他才23岁,可谓少年得志,在中国科举史上亦属罕见。而据大冶旧县志,向世祥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中进士,时年83岁,在科举史上也极罕见。另据翟国璋主编的《中国科举辞典》,1315年以前,元朝并未举行科举考试,故1283年中进士之说不靠谱;1343年也未举行进士试,之前的1342年和之后1345年,进士名单中并无向世祥;整个元朝的进士名单中也找不到向世祥。

当然,因为元代的史料多有缺失,其科举考试次数和进士名单可能也有缺漏,故不能断定向世祥是否中过进士,何年中进士,但根据以上辨析可知,他的生卒年极有可能与事实不符。

向秀春为向福九次子,向敏中十五世孙,无功名(此说与庙志有异),无子嗣,依靠地租和两个侄子寄回的银钱发家致富。他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三年(1370-1380),购得观音山后山黄荆山下一块地,建造安田寺;又购得马家宕下扁担垴丛林,建造吴王坛。坛本是古代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的台型建筑,在农村,寺、庙、坛、观称呼混乱,一说小庙称坛。

吴王坛太子庙牌坊

向敏中的曾孙女向妙英,为宋神宗赵顼皇后,称钦圣宪肃向皇后。宋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继位,尊为皇太后。元符三年(1100年)宋哲宗去世,向氏一度临朝听政。她力排宰相章惇之议,主立端王赵佶为帝,是为宋徽宗。向氏有决断,知进退,守礼节,尚节俭,因而深受朝野尊崇。殁后宋徽宗追念不已,乃加封其父向经为吴王,弟向宗回、向宗良为郡王;又自向敏中以上三世,皆追列王爵。崇隆备至,“非常典也”。

向景春、向秀春兄弟为向鸿的十世孙,向绶的十三世孙。向经三兄弟,长兄向综和三弟向绶未封王,只有向太后之父、曾任青州知府的向经被追封为吴王。因此,吴王坛可能是向秀春为纪念其十三世祖向绶之兄向经而建。在封王的先祖中,向经是与向秀春血缘最近的一位,建坛供奉他在情理之中。

吴王坛前有太子观,二者前后相连,一门可入。《向氏宗谱》收有吴王坛和安田寺的形势图,没有太子观,也没有关于太子观的记载。清道光年八年(1828)春,向氏后人向葵有古风十二韵《游吴王坛安田寺留诗》,其序称“自吴王坛至安田寺,僧索诗”,可知其时坛寺俱存,且不在一处(与前述向秀春购地分建之记载相吻合),而太子观尚未建造。

太子观可能建于清末或民初,所供神祇,可能是孙权之太子孙登,这与阳新太子庙中供奉孙登是一致的;庙志则认为是吴国第二个皇帝孙亮。现在太子观供奉的是道教诸神。

如吴王坛果真建于南宋嘉定初年,则距今已800年,可称历史悠久,其间想必屡有废兴。安田寺早已消失,吴王坛则在清朝初年由向氏家庙演变为公共庙宇,由当地20多个姓氏协助山主向氏共同管理。由于有了吴王坛,当地逐渐形成人烟辐凑的小型集市,1949年以前还有郭记肉铺、李氏布庄、詹记药房、周记作坊、李记绒行等20余家店面,方便了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

自晚清经民国至新中国初期,吴王坛曾是大冶上章乡乡公所、湖山区政府驻地,也曾兴办义学和私塾,后来改为小学,1960年代又增加了一所中学。1977年,吴王坛被夷为平地,就地建成王坛供销合作社。

1999年,地方百姓在原址重建吴王坛,次年建成,获宗教管理部门登记,2001年完成续建。2014年新修了牌坊,牌额题名为“吴王坛太子庙”。穿坊而入,当面即是向氏宗祠遗址,但见荒草丛生,只余一副石质门框。右转到遗址后方就是重建的吴王坛太子观,一进两重,前院为观,后院为坛。古物重光,亦地方盛事也。

(原载东楚晚报2018年3月14日第17版)


附:寻访安田寺

上午,我独自一人去寻访安田寺。

写吴王坛的文章见报后,几天前网友柏波告诉我,其实安田寺还在,就在谈山隧道南口那个山谷中。我多次路过隧道,也知道那里南口东侧山谷间有房屋人家,却不知有寺,今天便专程寻访。天阴着,偶尔下点小雨,不碍事。

车过隧道,在不远处调头,向路边的园丁打听了线路,便在一个缺口下坡。有三条路,我向右,沿一条机耕路行约一千米,来到一个小水库,那就是钟山水库,与宝山路垂直的那条沿黄荆山南麓延伸的公路,就叫钟山大道,2016年下半年与大广高速下陆出口对接了,往汪仁方向还未打通。

钟山水库不大,东北方向的尾部有一座不太高的山,叫木鱼山,山与水库之间,有一座院落,叫濠麟庄园,园内有两个鱼塘,一大一小,有好几辆大冶牌照的小车停车在塘边,车主在钓鱼。我问了一个人,说是一天一百块钱。池塘另一边是一排两层、墙面刷着淡黄涂料的房子,有文字曰木鱼休闲山庄,想必是属于濠麟庄园。房子后面是连绵的山,最远处是黄荆山中段的主峰——顶峰山,山间有观音洞和道人洞,后者此处遥望可见。

进到庄园内,可以看到东北角有一座寺院,我猜那就是安田寺。顺左侧鱼塘边沿向里拐过去,果然就是“安田古刹”。寺院不大,临池而建。寺里正在做法事,三五个人在佛前围桌而坐,念经。

寺院中有一处新建的灵塔,是为比丘尼释法德而建。释法德,生于1940年,1996年于安田寺出家,募资修建了山门、地姥庙、上房、厨房、玉皇殿等,2013年3月圆寂。寺院正外的墙壁上有碑若干,其中一块重建安田寺记,称此寺原称老庙,建于唐、兴于宋,东方山庙志记载,老庙是本地区五大寺院之一,南宋前期,僧舍四十余间,僧尼百十余人。后经山火,1960年代全面颓毁。古井闭塞,石磬被盗,破败之状,不忍目睹。1970年代末,僧人指成重建佛殿两间,自此香客频临,僧尼膜拜,鼓乐相闻。1994年秋安田里首人发起重建,1995年9月告竣。首人有柏、李、周、何、向诸姓。

2013年由主持释如觉倡导,在众人帮助下,新建观音堂、地藏殿和四大菩萨造像,2014年春竣工,立碑纪事。刚才领诵的僧人法名心空,能字辈,属本焕法师的孙辈,八零后,俗姓江,江西人,自称与下陆区江洋大湾同宗,曾在五祖寺修行,入佛学院修学五年。此寺住持指觉是其师兄,师兄在大冶灵乡另有寺院,照顾不过来,故委托他来此负责。

心空和一个热心女居士告诉我,过去这个山谷间全是安田寺的庙产,寺后是大片僧尼坟地,有很多古碑和灵塔,修钟山水库时被拆毁,碑石青砖运到工地了。

寺前那个水塘,原是寺院的第一进,现在的寺院是第二重,前进地面成了鱼池,但寺院的古井还在,他们指给我看,果然水塘中间有个高出水面的井圈,看上去井颇大。寺院后也被村里集体或私人占据,建了碎石场。二人都说,是尼师住持期间为人所占,如果是男僧住寺,当不至此。心空说,附近还有一处新庙,是柏姓人所建。安田寺原为向姓和柏姓共有,后起纷争,柏姓便另建新庙。

告别二人,我便去寻找新庙。在濠麟庄园门口调头,沿来路返回,在一处开阔地右拐,停车,隔着一片油菜地,那边有一处寺院,我便步行过去。正是他们说的新庙,名叫佛兴禅林。

佛兴禅林不大,是一栋民居样的瓦房,前面搭了简易塑料房,里面正在做法事,四五个人。其中一个领唱的戴眼镜男子,年约五十以上,唱颂声很宏亮,且有韵律。住持叫释仁证,大冶人,才来六个月,原住持叫自空,到别的地方去了。他们说,佛兴寺历史悠久,原址在现址西侧那片丛林处,“破四旧”时拆掉了,后来重建。因此我猜,新庙应该建于1970年代末或1980年代。

庙前小房边立着一块旧碑,仁证法师指给我看,说是很古老的碑,我看了,发现是民国三年所刻的功德碑,捐款多为一百文或一串。仁证说,佛兴寺是危房,山主原想重建,未获批准,只得在寺前搭建临时房屋。询问得知,为人做法事报酬是一天一千块钱,那个唱颂者是他请来帮忙的。寺门前贴了告示,四月初将做梁皇忏四天。

结合心空和仁证的说法,我猜测,佛兴寺的确是柏姓另起炉灶重建,时间当然在安田寺之后。安田寺碑说建于唐代,但向氏宗谱说是宋末元初由向秀春购地所建。有两种可能,一是的确原就有寺,向氏只是购买;一是向氏新建。

佛兴寺东北向的山谷间,有蓝瓦红墙的建筑,在宝山路上就可以看见。我以为是一处村庄。这次正好去一探究竟。从佛兴寺东侧的菜地过去,沿木鱼山脚的机耕路向山里走,百十余米就到了。

不是村庄,而是一处私人庄园。院子围着蓝瓦红墙的几栋楼房,院子里种着花木,一种树正开着满身白花,似是棠棣。楼房后是怪石嶙峋的山坡,有人工砌的石阶,路旁有菜地。庄园里空无一人,也无鸡犬。上台阶绕到后面,竟然就是安田寺。二者之间隔着一排平房,似乎是养殖场。庄园有后门,有车道,通向濠麟庄园和钟山水库方向,后门上了锁。

两座寺院,两处庄园,其实只是隔着一座木鱼山。佛兴寺与无名庄园之间的山林间,有简易房屋一处,是养鸡场,有人在活动。养鸡场门前有一处池塘,可能经过人工挖掘,看上去颇深,水质不佳。简易房边,有另一条路通向黄荆山方向,一台挖掘机正在那条路上作业,黄荆山南侧那一片已经剥离好大一片,应该是碎石场。安田寺东面的山谷间,也有一座厂房,看样子不是碎石厂就是水泥厂。多么好的山谷,花明水秀,却被人为破坏,一声叹息。

2018年3月25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