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大冶市城区大冶大道的繁华路段上,坐落着一处古建筑——武备学堂,亦称武校场,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武备学堂是清朝末年一处保护矿场的兵营驻扎地。由大冶知县詹应甲领头在县城西面小西门外建立。
武备学堂由一进四栋砖木歇山式建筑组成,由北至南,依次排列。四栋建筑形制上完全一样,只是在平面尺寸上稍有不同。其建筑形式为中西合璧,中式回廊,西式门窗。四栋建筑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梁架为近代梁架与穿斗梁架相结合形式,上盖传统瓦片。在四栋建筑之间有小桥廊屋相连,人们从第一栋到第四栋皆可在屋檐下穿行,遇雨也不湿衣襟。四柱亭式廊桥,单檐歇山式,木构穿斗屋架,桥体下有孔,便于院中排水。原本这样一座平平无奇的一座县级兵营,却因一场革命暴动震惊了全国。如今,它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冶兵暴旧址。
著名的大冶兵暴发生于1929年12月14日,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领导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兵变。被中央军委和周恩来誉为“模范式的兵变”。它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和平江起义齐名,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群众路线,正确运用暴动艺术成功兵变,为湘鄂赣武装斗争开创了新局面,是革命斗争史上的一大壮举,在中共党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寻组织
程子华,原名程世杰,大冶兵暴的领导人。1905年,他出生于山西省解县城里一个苏姓人家,后过继其姨母家,改姓程。1922年考入山西省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多次参加了反对军阀统治的爱国学潮,在斗争中,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1926年6月经纪秀川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他决心投笔从戎。
1926年12月,广州国民革命政府迁都武汉,并在武汉成立了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当时,中共山西省委决定派曹海龙、曹寿铭和程子华三人去投考武汉黄埔分校。他们三人一路坐火车由太原经石家庄到北京,第一次找到党的组织。他们揣着组织给的介绍信,从天津坐海船到上海,又从长江水路到达武昌后考入黄埔军校武汉第一分校,编进入伍生第二大队第八队。武汉分校设在武昌的两湖书院,蒋介石兼校长,张治中任教育长,郭沫若兼政治部主任,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在上海进行反革命大屠杀。4月23日,程子华参加了武汉各界群众在武昌阅马场举行讨蒋大会和示威游行,向群众进行声讨蒋介石反动罪行的宣传。
7月15日,汪精卫叛变,武汉的形势紧张起来。程子华坚信跟着共产党继续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信念。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他再次寻找党组织,经过多方打探,得知汉口有共产党党员,但找到后才得知,他们也都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就在此时,他的师范同学贾绍谊也到武汉来找组织,他俩决定到上海去找党中央。在上海英租界的一家旅馆中,两人恰好碰上了也在这家旅馆落脚的徐向前。通过徐向前,他们再次和党中央取得联系。按照党组织的安排,程子华辗转去往广州,并参加了广州起义。
程子华在保卫海陆丰战斗中,身负重伤留在后方养伤,又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当时,敌人“清剿”很频繁,他不想连累乡亲,决定再一次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到上海后,他发现白色恐怖比之前更猖狂,多日未找到我党人员,会有更大的暴露风险,于是决定回山西老家找组织。他一路辗转又到了河南驻马店,在那里遇上了武汉军校同学郭炳,郭炳也是一名共产党员,由于多年未见,程子华不敢表明身份,经过细致的辨认才告诉了他一年多的真实情况。过了几天,郭炳对程子华说:“岳维峻部在确山县的孟宗鲁营中,副营长周凯、政治教官张维琛、书记赵品三都是共产党员,现在还缺一个营部副官,你去当副官怎样?”“去!”他坚决的回答。这样他第三次找到了党组织,并改名为程子华。
委以重任
1928年冬,蒋介石为排斥异己,推行“吞并异己”的政策,限制非嫡系部队发展,将岳维峻五六万人的部队缩编为新编第一师。它的前身是西北军胡励生的国民二军,胡死后,队伍便由岳维峻带领,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南路军。由于岳维峻部在大革命初期,接受一批共产党员工作,而且大多数官兵又受到大革命和我党政治工作的影响,党的组织一直秘密的保存着。次年初,蒋介石又借口新编一师在“蒋(介石)冯(玉祥)战争”中反冯不力,撤销了岳维峻的师长,安排自己的亲信曹万顺任师长。曹万顺到职后,一批老军官或被遣散或被降职,由黄埔军官取而代之,部分中共党员在部队中隐蔽下来,程子华也由营部副官降为排长。蒋介石的这一做法引起了该部老军官及广大士兵的普遍不满,我党决定利用这一机会发展组织,加紧策反。到了1929夏,已有十四五个连队有了党支部,党员发展到七十多人。在部队内部形成了一个巩固的战斗堡垒,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程子华是在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工作的,可以随时得到军委书记周恩来的指示。中央军委指示:要采取精干隐蔽方针,积蓄力量,把党的组织保存起来,坚持党的工作,等待有利时机,夺取这支武装。
当时,国民党军阀张发奎正在鄂西反蒋,蒋介石又派新编一师应战,新一师一下就被张发奎部消灭了三个团,剩下的团退驻宜昌、秭归、沙市一带。当时,部队里的中共党员制订了暴动计划,可惜被敌人利用。蒋介石借口这个部队的统治不巩固,进行彻底清洗,令该部到武昌的南湖“整训”,随即改编为独立十五旅,由唐云山任旅长。部队第二次整编后,程子华任二营五连三排排长。
鄂东南苏区革命运动的日益高涨,引起了敌人极大震惊。1928年10月,国民党命令独立十五旅二团的一、二营开赴大冶、阳新一带进剿,企图扑灭革命火焰。经过几次挫折,党的力量被削弱,该部中共负责人牺牲前,把党员名单交给了程子华。他根据已经变化的情况,并按照周恩来同志“在这时坚持和巩固党的阵地更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把部队掌握好”的指示,整理党的组织,通过拉关系、交朋友的办法,秘密地争取和团结了党外的士兵,慢慢地积蓄了力量,并和被迫离开的中共党员郭子明、刘振山、赵品三等人保持联系。就在此时,由柯庆施、石仲伟和邓乾元代表中央军委在武汉秘密会见了程子华。程子华汇报了敌军的基本情况,计划实行兵暴。石仲伟随即去上海向中央军委汇报情况,柯庆施、邓乾元同赵品三、郭子明等同志负责去大治与中共大冶中心县委和红五纵队取得联络,然后再派人到大冶县城同程子华接头。
当红五纵队和大冶中心县委同柯庆施取得联系后,就将队伍开到韦源湖东岸的兴隆铺、中庄铺、水南湾一线。在曹玉阶家中举行了大冶中心县委和红五纵队的扩大联席会议,会议由大冶中心县委书记吴致民和红五纵队政委何长工主持,李灿、陈奇、游雪程、徐宁甲(徐策)、李琳、柯乃康(柯庆施)、曹玉阶和省委派来的赵品三、郭子明、刘振山等 30 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里应外合,举行兵暴,通过了行动方案,红五纵队集结在县城附近的韦源湖东岸一带待命,并积极筹措船只。
一个月后,刘振山带着中央指示和联络任务,通过商人李义甫(原县互济会负责人)悄悄地找到隐蔽在国民党军独立十五旅的共产党员程子华,传达了中央军委的指示,同意兵暴,应采取里应外合方案。随后,他两仔细研究了内外配合、发动兵暴的具体细节问题。原定在12月11日广州起义那天举行,但是考虑到红军离县城远来不及,发生变故,就决定在12月14日晚十二时兵暴。他们约定,左臂绑白手巾,半夜十分城里开始行动,红军拂晓时开始攻城,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大冶县城。
里应外合
1929年12月14日夜晚,正是雨夜,红五纵队到达县城附近的韦源湖东岸,从兴隆铺、中庄铺、曹家堍、水南湾一带分乘小渔船渡湖,在湖西岸的汪仁、王叶、四棵位域顺利登陆。第二支队迅速在大冶与石灰窑之间的牛角山顶一线设下埋伏,准备迎击石灰窑增援之敌。由何长工、李灿率领的第一支队在大冶城郊山上集结,准备攻城。大冶、阳新两县地方武装配合攻打海螺山和横堤大桥一带。
深夜11时30分,程子华和五连共产党员把各班班长集合起来,公开举起红旗,号召大家“兵暴,当红军去!”这些班长平时曾受到程子华等人的教育,相交甚好,对国民党排除异己的作法十分不满,纷纷表示赞同。在程子华周密布置下,他们割断了电线,切断了与外果的联络。他们干净利落地把连长、排长、司务长、文书一个个地从被窝里拖出来,口中塞上东西绑在祠堂的漏明柱上。随后唤醒士兵,分头执行任务。除拘押了五连反对兵暴的军官外,五连全体士兵一致同意,响应兵暴参加红军,随后策反了六连参加兵暴。在行动中,由于天太黑,派到七连和营部的兵暴战士碰倒洋油桶,惊动了哨兵,兵暴战士与七连和营部接上火。程子华为了尽量减少伤亡,当机立断,带兵暴战士200余人,撤到城外的一个山头上,等待攻城的红军部队。
15日拂晓,攻城部队驰援。红五纵队奋力攻城,守城敌营长朱麻子见红军主力攻城,连忙带七连100余人逃跑,路遇红军阻击,全部缴枪投降,朱麻子被活捉。这时,我军通过侦察得知城内还有敌人两个连,立即命令俘虏的敌军司号长吹增援号。城内两个连的敌军听到增援号声,果然跑步出城,我军以猛烈的炮火夹击敌人,同时又令俘虏喊话,说敌营长已被活捉。俘虏一喊,敌阵马上动摇,士兵骚动了,没费多大功夫,两个连的敌人全部缴械投降,兵暴部队同红军胜利会师了。
战斗结束后,我军俘敌1000余名,缴械900多支。红五纵队和起义队伍进城后,随即捣毁了县政府,活捉了县长伍屏阶。大冶兵暴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鄂东南。由于大冶兵暴成功影响,敌十五旅其他各部也相继起义,起义各连的队伍先后来到了红五纵队。红五纵队在三溪口正式进行扩编,将兵暴部队编为红五纵队第二支队,由程子华任支队长,陈奇任党代表。
白军变红军的士兵们英勇地踏上了保卫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征途,为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作出了贡献。大冶兵暴极大地鼓舞了鄂东南人民的革命斗志,瓦解了敌人,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大冶兵暴的成功,为保卫鄂东南红色区域,增加了新生力量,壮大了红军队伍,加强了革命阵容,证明中共中央关于“瓦解敌人,壮大自己”的方针是正确的。
大冶兵暴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细致的思想教育和组织工作,使共产党的影响深入到每个士兵中,在红军的支援下,里应外合,有把握的迅速动作,才取得了重大胜利。这次兵暴目标明确,行动神速,牺牲少,胜利大,被中央军委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
现在的大冶兵暴旧址建筑群几经修复,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1954 年,黄石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湖北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并树立保护标志。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大冶市委、市政府再次修葺旧址并布展,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
(作者汪洋,系市档案馆科技电子科科长,此文刊登于《档案记忆》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