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英勇的红三军团》系列短视频,是黄石市档案馆倾力打造的视听盛宴,它不仅重现了历史的厚重,更点燃了记忆的火炬。这一系列作品带领我们穿越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段血与火、生与死的岁月。1928年,平江起义的枪声划破夜空,红三军团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国革命的天穹上冉冉升起。从那一刻起,红三军团便开始了它不平凡的征程,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承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回顾中,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红三军团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团结奋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纪念,更是对我们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指引和激励。以“一片丹心图报国”的坚定与纯粹,铸就对党忠诚的不渝信念。红三军团因党而生,为党而战,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严守纪律,忠诚于党的事业,听从党的指挥。在龙门镇,红五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整训措施,效仿了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通过建立军政治部、连上建立党支部、加强士兵委员会工作等方式,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确立了政治建军的方向。同时,红五军还帮助地方政府加强农会、赤卫队、少先队的建设,发动群众参加红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为后来红三军团的组建奠定了政治基础。从龙门整训时期开始,通过系统的党纪学习教育和深入的思想政治学习,红三军团的战士们锻炼了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在之后的战场上转化为无坚不摧的力量,使之战无不胜。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深入学习党史,从红三军团的光辉事迹中汲取力量,学习和继承红三军团的革命精神和铁的纪律观念。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青年干部要以红三军团为榜样,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与无畏,践行舍生取义的无悔誓言。在湘江战役中,红三军团参与了三大阻击战:新圩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和脚山铺阻击战,这是红三军团的重大牺牲之战。光华铺阻击战中,红三军团第四师在沈述清团长的率领下,与敌军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沈述清团长不幸牺牲,杜中美参谋长接任团长后,也壮烈捐躯。而在脚山铺阻击战中,红一军团与湘军进行了三天三夜的血战,红五团政委易荡平在身负重伤后,为避免被俘而选择自尽。这些英雄的事迹,是无数为革命理想献身的共产主义战士的缩影,他们英勇而无畏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纵观百年党史,我们的人民军队无数次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舍生忘死,战胜了实力悬殊的敌人,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利益。作为新时代的先锋,我们要发扬这种奉献精神,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以“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团结与信任,书写为民服务的深情篇章。共产党的人民军队始终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彭德怀在其《自述》中回忆当年在鄂东南根据地的那段日子,写道:“当年大旱,苦久不雨,可红军路过,茶水满布,宿营用水煮饭,亦不感困难。妇女老小,人手一扇,站立道侧,替红军扇凉。”红三军团在江西上犹营前驻扎期间,彭德怀了解到当地军田塅地区因水灾和旱灾导致民众生活困难,他亲自带领红三军团官兵与苏区人民共同修建水渠,解决了当地的水利问题,这条水渠后来被命名为“红军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浇灌着千余亩土地。此外,在广西东北部的龙胜各族自治县,红三军团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消除了隔阂,传播了我党的民族政策,使得红军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帮助。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继续发扬红三军团的群众精神,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对现实工作的深刻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员干部要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成为群众的贴心人,认真落实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红三军团的传奇,是革命精神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前行。〔作者系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干部 王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