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档案史志文化 > 珍档探秘

珍档探秘

《湖北日报》聚焦《珍档探秘》系列短视频

发布时间:2025-09-16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今天(9月16日)

湖北日报客户端发文聚焦

黄石市档案馆推出的

《珍档探秘

——档案背后的黄石近现代史》

系列短视频


全文如下

《更好地发挥档案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作为国家档案局立项的科技项目,黄石市档案馆精心制作的《珍档探秘——档案背后的黄石近现代史》系列节目,以独特的内容呈现与广泛的传播效应成功“破圈”。这一实践不仅让档案“活”了起来,更在创新档案利用方式、提升文化传承效能方面提供了重要示范,为新时代档案工作赋能文化建设、深化价值挖掘,贡献了可供参考、可资借鉴的鲜活案例。


长期以来,社会公众或多或少存在“档案馆就是旧文件存放场所”的片面印象,使档案工作的社会认知度不高,在推动档案资源走向大众、释放文化价值上发力不足。《珍档探秘》短视频将枯燥生硬的档案资源转化为通俗鲜活的内容,借短视频形式让大众轻松阅读档案、触碰历史、汲取智慧。这一探索在打开档案工作新局面,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使档案活化利用成为打破大众认知壁垒、提升历史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推动档案工作从“冷锅冷灶”向“火热出圈”演进,为文化创新释放强大活力。
档案是历史真实的记录,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那些泛黄的文书、斑驳的照片和珍贵的影像,作为历史事件最原始的记录者,忠实地还原着过去的样貌。《珍档探秘》短视频用动态形式让沉睡的历史细节“苏醒”,将原始档案资料转化为具有情感温度和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使遥不可及的过往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文化记忆,让档案可靠性获得更广泛认同。文化自信在大众的沉浸式体验中不断深化,成为扎根社会肌理的精神力量,为文化传承筑牢坚实根基。
传统档案传播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展示传播依赖特定物理空间与保存条件,且因表现形式单一固化,难以打破与大众的距离感,导致部分珍贵历史文化资源“沉睡”。《珍档探秘》充分发挥短视频传播广泛迅速、内容丰富精炼、立体互动性强等特点,确保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传递尽可能多的知识和信息。短视频融合动画演示、特效呈现、人物访谈、情景再现等多元手法,让静态档案内容变得鲜活生动。在传播层面,借社交平台优势突破时空桎梏,以灵活姿态触达更广泛受众,各年龄段群体可通过手机便捷观看,大幅提升了传播效率与覆盖范围。同时,其强互动性让观众深度参与传播讨论,形成良性互动式氛围,进一步放大了档案文化影响力,为文化传播拓宽路径。
《珍档探秘》将黄石发展置于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浪潮中审视,紧扣黄石“因矿而生、因港而兴、因工而强”这一核心主线,既突出工业基因,又兼顾社会变迁。精心选取张之洞湖北新政、汉冶萍公司创立、五大厂矿诞生、“华钢”筹建、工业西迁、黄石建市、毛主席视察等标志性历史大事件,形成“一条主线贯穿、多个支流互补”的叙事格局,实现了从零散史实到系统叙事的升华,立体还原了从洋务运动的“实业救国”,到抗战时期的“工业西迁”,再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蓬勃发展的历史全景,生动展现了作为“近代民族工业摇篮”“共和国工业粮仓”的黄石贡献。特别是邀请熊召政、马敏、刘玉堂等9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并出镜点评,以宏阔的“大历史”视角,将《珍档探秘》中的地方故事置于国家工业化进程和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中考量阐释,成功实现从“全国样本”向“国家叙事”的升维,被誉为“黄石建市以来历史演绎的‘破冰之作’”。


自《珍档探秘》首播以来,节目迅速引发全国性关注,被新华社、中宣部党建网、中国档案报等近40家新媒体平台和官方网站广泛转载推荐,全网累计播放量约2000万人次。在纪念黄石建市75周年的重要时刻,更是以10集短视频精编为合集面向全网推出,引导广大市民共同追忆黄石辉煌的近现代史,再次掀起收视新高潮。《光明网》发表评论文章盛赞该作品是“活的档案、活的历史”;《中国档案报》发表评论文章认为其为传承城市文化基因、深化地方史研究提供了生动范本,成为推动历史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的重要实践;《湖北日报》公众号发表评论称这是“以城叙事,以史铸魂”的典范作品。该作品一举成为了现象级档案文化传播案例。
“被利用的档案才是活历史”。档案工作要主动为群众提供历史凭证、文化资源和公共知识等,赢得群众的关注、参与和认可,最大程度满足群众对历史、对记忆、对真相的需求,真正体现档案文化宣传的人民性立场。制作兼具知识性、趣味性、普及性的档案宣传短视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活化利用档案资源,从静态的史实转变为社会记忆的建构者,强化群众的社会记忆和身份认同,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档案文化的“共建者”和“传播者”。以《珍档探秘》等系列短视频开发和传播为范例,深入挖掘重要历史文化档案资源,提炼治理智慧与发展规律,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提供历史依据与案例参考,更好的实现档案文化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作用。要将《珍档探秘》这类档案文化产品,列入当地“大思政课”重要内容,融入地方文化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价值观,让档案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档案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其地位十分关键。要借助《国宝档案》《珍档探秘》等类似节目,有效激活历史记忆、具象文化脉络,借助多元传播触达大众,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在传承中需进一步凸显其核心作用,发出更多声音。要树立系统化开发观,以宏观历史视野打破档案门类、时期、载体的界限,构建逻辑清晰、内容连贯的专题档案资源体系,为还原历史全景、阐释历史脉络提供支撑,助力公众形成全面立体的历史认知,实现档案资源开发从“零散浅表”到“系统深度”的转变。要运用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对档案进行修复、还原与展示,同时开展内容深度挖掘与知识重组,推动档案编研从“史料汇编”向“知识创造”升级,最大化释放档案资源价值。
活化创新是传统档案的“破壁秘钥”,也是其走出“深闺”,走向大众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拥抱和运用好数字化、影像化、沉浸式等技术手段,让档案故事更鲜活直观,同时贴合互联网传播规律与年轻受众审美习惯,实现档案文化的有效触达。依托馆藏资源独特优势,协同文旅、党史、文物等相关机构,深挖地域文化特色,打造如《珍档探秘》般兼具历史深度、时代温度与地域辨识度的全国性档案文化品牌。在培育全国性“金字招牌”基础上,有效发掘城市精神的根与魂,不断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推动档案宣教真正成为城市精神的“文化酵母”,为提升城市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档案力量。(作者:陆柱国 李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