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30年6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在黄石地区组建成立,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2024年,黄石市档案馆(史志研究中心),深挖档案文化资源,制作推广了《英勇的红三军团》短视频。自6月16日首播至8月25日收官以来,每一集均被新华社、中宣部党建网、中国档案报及湖北、湖南、江西、陕西等省50余家媒体播出,全网点击量超6000万。尤其是在《红三军团》全国展播活动开始后,红三军团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引发了各地专家、学者及群众的共情,大家纷纷着以笔墨,回忆历史,感悟精神。
9月12日,《黄石日报》刊发了江西省中国工农红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长工之子何光晔撰写的文章《根植沃土 彪炳史册——浅谈红三军团的组建、贡献及其革命特质》。
根植沃土 彪炳史册
——浅谈红三军团的组建、贡献及其革命特质
何光晔
革命战争时期,我的父亲何长工同志长期转战于湘鄂赣地区,与鄂东南地区尤其是黄石地区的军民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8月初,我父亲在卢德铭同志的带领下,随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乘船沿江而下,在阳新县黄颡口登陆,一路向南到达江西修水,参加了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1929年8月,我父亲率红五纵队转战鄂东南,连克崇阳、通山、阳新、大冶、咸宁等县,并于1929年12月与程子华等一起成功组织了“大冶兵暴”。短短几个月,红五纵队由不到1000人迅速壮大到6千余人。1930年6月,根据军委指示,红五纵队在大冶刘仁八改编为红八军,我父亲任军长。同期,红五军和红八军共同组建成立红三军团。自此,中国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劲旅——红三军团正式组建成立。
从建立队伍到番号取消,红三军团主要经历了组建前的红五军时期、组建中的红三军团时期和组建后的红一方面军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建立红五军,转战湘鄂赣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率领部队在湖南省平江县举行起义,宣布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建立工农革命政府。起义部队组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参谋长邓萍。红五军成立后,撤出平江城,在龙门开展整训,在我父亲何长工的联络下,于1928年12月上井冈山与朱毛红四军会合。红五军在井冈山一度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红四军第五纵队,于1929年8月重返湘鄂赣边界地区,恢复红五军番号,下辖五个纵队。
(二)第二个时期:奋战鄂东南,组建红三军团
1929年8月下旬,由李灿任司令员,我父亲何长工任政治委员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连战连捷,迅速发展到4000余人。12月,我父亲与程子华、李灿共同领导了“模范的大冶兵暴”,大冶、阳新兵暴队伍汇聚红五纵队,在三溪口正式扩编。红五纵队原有两个支队,第一支队不变,将兵暴部队编为红五纵队第二支队。同时将红十二军与原二支队合编为第三支队。在当地党组织紧密配合下,拥军扩红运动形成热潮,红五纵队3个支队很快发展到6000余人。1930年5月,彭德怀亲率红五军主力,进入鄂东南,相继占领了大冶、阳新的多个重要集镇和沿江口岸。
由于红五纵队在鄂东南的发展壮大,1930年6月10日,中央决定将其扩编为红八军,我父亲任首任军长。6月16日,红五、八军军委在大冶刘仁八召开扩大会议,按照中央指示,正式成立红三军团。军团下辖五、八两军。尔后,原红五军一纵队和湘鄂赣地区的地方武装编为独立十六师,后改为十六军亦属三军团下辖。红三军团这面属于全党全军的旗帜,正式从黄石这片红色热土上飘扬起来了。而红三军团能够顺利组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五纵队在黄石地区发展壮大,扩大成为红八军。
红三军团成立后,迅速夺取了鄂南6县,挥师岳州,攻占长沙,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成立以来,第一次攻下省会城市。1930年7月28日,红三军团进入长沙城,为了稳定民心,还召集各国驻长沙领事馆、医院、教堂、商企、记者等300多名外国人举行记者会。会上,我父亲用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向他们宣讲了红军政策,使这些惊魂未定的外国人情绪稳定下来。
(三)第三个时期:作为红一方面军主力之一,威名远扬
1930年8月23日,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县永和市(现湖南省浏阳市永和镇)与红一军团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自此,红三军团作为红一方面军主力之一,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中,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直到1935年9月,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主力正式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红三军团番号就此取消。(我父亲在1932年初离开了红三军团,先后任红五军团第十三军政委、红军大学首任校长兼政委;1935年3月,又临危受命,任红九军团政委。)
红三军团在创立和奋斗的革命历程中,一次次鏖战,鬼哭神泣,一缕缕热血,惊天动地。雄兵威武,战功赫赫。
(一)为稳定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牺牲奉献
1928年6月,何键为了镇压平江的工农革命,增调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第五师开赴平江,妄图在消灭平江的革命力量后,配合江西的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会剿”。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获得成功,组建了红五军,牵制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打乱了湘赣两省之敌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第二次“会剿”的计划。红五军到达井冈山后,国民党又调集湘、赣、粤三省敌军共18个团的兵力,加紧策划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等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发展,由红五军主力坚守井冈山,守卫井冈山的战斗极为惨烈,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彭德怀率部牵制敌军,为红四军出击赣南创造了条件。由于腹背受敌、孤立无援,为保存革命实力,部队即向赣南撤退,并掩护了1000余小孩、妇女,稳定了军心。其后又重返井冈山,恢复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红五军付出了血的代价,作出了巨大贡献。我父亲何长工同志也在战斗中摔断了左腿,留下了终身残疾。
(二)为创建和发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挥了关键作用
平江起义之后,成立了红军第五军和平江县苏维埃政府,由此开启了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序幕。红五军转战湘鄂赣边境地区,开展土地革命,组织动员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各县乡纷纷组建红色政权。1928年9月中旬,中共湘鄂赣边特委正式成立,奠定了开辟湘鄂赣苏区的组织基础。11月,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转往井冈山,黄公略率红五军一部在湘鄂赣边地区坚持游击战争,扩大根据地区域。1929年4月这部分红军改称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红军支队和当地游击队经过艰苦斗争,在平江、浏阳、大冶、阳新、修水、铜鼓等县境内,开辟了数块根据地。8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返回湘鄂赣边后,于9月与红军湘鄂赣边境支队合编重新组建红五军。10月,湘鄂赣革命委员会成立。此后,红五军乘蒋冯阎战争期间驻湘鄂赣边地区国民党军兵力薄弱之机,分兵展开活动,并帮助组建了湘鄂赣苏区红军独立师。到1930年5月,在红五军主力的努力下,湘鄂赣苏区扩大为近20县,成为比较巩固的根据地。
从红五军到红三军团,这支人民军队进行大冶兵暴、攻占岳州、占领长沙三大军事行动,有力震慑了敌人,大大提振了军威,也使湘鄂赣苏区发展达到鼎盛时期。随着部队在湘鄂赣地区的连战连捷,这个最靠近国民党军事政治交通中心城市、连接中央及多个苏区的中心地带、战略地位独一无二的重要根据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犹如一把尖刀直插在国民党反动派胸膛之上。
(三)为红军三大方面军及后来的新四军提供了重要兵源
红三军团的部队遍及红军三大方面军及后来的新四军。一是1930年8月,红三军团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胜利会师,成立红一方面军,也就是后来的中央红军;二是红三军团部分将士,在不同时期加入红二方面军,成为红二方面军的重要力量;三是红三军团离开黄石地区后,红八军成立了四、五两个纵队,后合编为红十五军,成为鄂豫皖苏区的一支劲旅。红十五军与红一军会师组建鄂豫皖红四军成为红四方面军重要组成部分。四是1930年8月湘鄂赣独立师改编为红十六军,属红三军团建制,参加了攻打长沙的战斗。1933年7月,红十六军改为红十六师。主力红军长征后,这支部队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坚持革命斗争时间最长的红军部队之一。国共合作时,这支部队被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全团1100人,成为新四军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重视政治思想工作
平江起义胜利后组建的红五军,从成立之日起,就建立了各级党的组织,实行党代表制。此后,无论队伍如何整编、扩编、缩编,始终都在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红三军团也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工作。在平江起义后10多天,部队即开赴龙门镇整训。进一步健全党代表制,加强党的领导,建立了军政治部,负责全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在张国焘大搞分裂主义的关键时刻,红三军团毫不动摇地站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一边,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党内也有很多优秀干部被委派到红三军团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了我党高级领导干部,如刘少奇、胡耀邦、杨尚昆、李富春、柯庆施、滕代远、何长工、程子华、伍修权及我军高级将领如叶剑英、黄克诚、罗瑞卿、杨勇、张爱萍、王平、彭绍辉、苏振华、张震等,都曾经在红三军团所属各级部队担任过党代表、政委、政治部主任、参谋长等职务。
(二)敢打硬仗骁勇善战,不畏艰险顽强拼搏
骁勇善战,顽强拼搏,是我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共性。而在红三军团体现得尤为突出。这支在革命战火中锤炼出来的钢铁部队,能吃大苦、耐大劳、受大累,敢打硬仗、恶仗、险仗,不怕流血牺牲:留守井冈山,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五天五夜;攻克长沙,创造了红军期间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攻克省会城市的战绩;历次反“围剿”,冲锋陷阵,敢打敢拼,为革命付出了巨大代价;血战湘江,英勇壮烈,以伤亡4000多人的代价,掩护了中央突围;勇夺娄山关、占领遵义城,以悍不畏死的斗志,取得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在吴起镇,这支已取消红三军团番号的部队,以步兵为主力,大胜以骑兵为主的敌军,切掉了追击红军的尾巴,打赢了中央红军长征中的最后一战;部队改编后,官兵在不同的革命队伍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次战斗中,在新中国抗洪、抢险、救灾等关键时刻,都能冲锋在第一线,坚决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每一项光荣使命。
(三)顾全大局担当大任,不计得失不怕牺牲
红三军团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顾全大局的体现。当时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错误思想在中共中央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表现为三个大,即“组建大部队、组织大战役、占领大城市”。在此背景下成立军团,彭德怀最初并不同意,他认为,当时红五军、红八军兵力不多。1.5万人的部队,按建制算,只有一个师的兵力。即使迅速补充兵源,扩大到3万人,也才一个军。等以后发展到5万人,再组建军团也不迟。但多数同志认为,红五军由一个军扩编为一个军团,能壮大革命声势,还是有好处的。客观来说,组建成为军团有利有弊。但从全国革命大局来看,可以显示我党我军的实力,普通老百姓、社会各界会增强对革命的信心,有利于以后更好地扩充队伍,开展革命工作。为了扩大我军的影响力,顾全全国革命的大局,最后还是服从中央决定,如期成立了红三军团,因而减轻了其他革命队伍的压力,壮大了全国革命声势。
在军团成立后的屡次战斗中,红三军团可谓顾全大局的典范。仅以湘江战役为例,这是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重要战役,是中央红军离开苏区以后最惨烈的一仗。在突围最紧要的关头,红三军团所部抱着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新圩、光华铺多处拼死狙敌,红四师十团两任团长牺牲,红五师参谋长、十四团团长牺牲,红六师十八团几乎全军覆没,部队以伤亡4000多人代价,掩护中央首脑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了湘江,冲破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四)坚持真理敢于斗争,求真务实彰显智慧
红三军团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历程。红五军起义之初,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即果断撤出平江城;在湘鄂赣地区与敌人周旋之际,发现井冈山革命部队红四军在毛泽东领导下蓬勃发展,毅然走上井冈山。从此以后,追随毛泽东,虽历经波折,但无怨无悔;湘江战役之后,红军开始反思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在错误的领导指挥下全军遭受的惨痛教训,红三军团及其领导人,在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上,都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红三军团的斗争智慧多次得到展现。例如,红三军团成立之初,中央在李立三推行“夺取全国中心城市”“饮马长江、会师武汉”的“左”倾路线领导下,要求红三军团进攻武昌。红三军团根据当时的实际出发,坚决不同意这一命令,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武昌城高墙厚,有敌军5个团防守,修有坚固的工事,武汉附近的岳州、阳新,又有钱大钧12个团和罗霖1个师驻守。如果进攻武昌,钱、罗两部必尾后攻击,前有坚城,后无退路,侧长江、背南湖,比1929年1月井冈山突围和6月进攻福安的情况还要危险,可能导致全军覆没。因此,攻打武昌这种军事冒险主义,红三军团不能马上执行。为了不同中央关于攻打武昌的指示相对抗,红三军团领导层提出了一个务实的折衷方案:先消灭鄂东南6县的地主武装,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大红军,伺机攻占岳州为后方,再作攻打武昌的实际准备。最终,部队按照这个方案开展军事工作,攻取岳州,并经过修整,一举攻克长沙,取得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唯一一次攻克国民党省会城市的辉煌战绩。可以想象,如果红三军团没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提出并执行这一务实方案,而是盲目集中兵力进攻武昌,最后必定是劳而无功、损兵折将,甚至全军覆没。
(五)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拥红扩红鱼水情深
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种拥护,在红三军团建立、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930年,红五军与原为红五军第五纵队扩编成的红八军两军合编为红三军团。可以说,没有红五纵队的扩编,就不会有红三军团的组建。从1929年8月,红五纵队挺进鄂东南,到1930年6月,红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这支部队由不足1000人,发展到近8000人。这种兵力的急剧增强,一方面是俘虏改编过来,更多的则是当地老百姓与红军的鱼水情深、对拥军扩红的积极响应。正如彭德怀在“自述”中所言:“八军大多数是阳新、大冶人”。不仅如此,这支部队还受到人民群众的自发支援、衷心拥护。红三军团成立前的1930年5月22日,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挺进阳新龙港,当地老百姓对红五军的热情,令他记忆深刻。他曾在自述中如此描述当时的情景:“该地群众对红军的热爱,比平江群众有过之而无不及。”峥嵘的革命岁月中,湘鄂赣老区的人民给予了无私的支持、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红三军团攻占长沙以后,湖南军阀何键派人到我湖南华容老家,杀了包括我父亲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在内的一家30多口人。革命战争时期,仅黄石地区,就有30万优秀的儿女付出了生命。正因为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红三军团这支英雄的部队才能够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在黄石地区组建成立的红三军团,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主力劲旅。他们的历史功绩,永远都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和传承!缅怀红三军团英雄事迹,感悟红三军团伟大军魂,传承红三军团革命精神,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更会激励新时代的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勇前行、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职务:江西省中国工农红军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何长工同志之子)